湖北日報訊 (記者楊麟、通訊員曹淼)2013年,中華鱘尚未監測到自然繁殖,給在地球存活了1.4億年的中華鱘種群敲響了警鐘。17日下午,農業部在漢緊急組織國內中華鱘保護專家和相關機構負責人,召開中華鱘保護對策研討會。
  研討會上,來自中科院、農業部、水利部、中華鱘保護區等單位的專家們分析,長江水體污染、葛洲壩下游中華鱘傳統產卵場日益升高的水溫、長江水流速度、經濟發展對產卵場的“割讓”、船隻漁網的誤傷、野生中華鱘種群數量減少等因素,都對中華鱘的繁殖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  中科院院士、我國著名魚類學家曹文宣等專家大聲疾呼:“嚴重的污染和過度捕撈讓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。我們已經失去了白鰭豚,不能再讓中華鱘重蹈白鰭豚的覆轍。”
  曹文宣等專家建議,中華鱘保護已迫在眉睫,在未找到中華鱘沒有自然繁殖原因前,必須首先保護產卵場地,恢復中華鱘自然產卵條件,並全國性普查中華鱘資源,建立樣本庫,同時設立為期10年的全面禁漁期,加強對整個長江魚類的保護。
  (原標題:尋求中華鱘保護對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b40mbghz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