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清明時節,許多人帶孩子掃墓,當孩子問,“爺爺死了嗎?”“他們到哪裡去了?”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回答。
  該怎麼對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?是秘而不宣,還是編造一個個美麗的故事?重慶晚報記者在問卷網發起的微調查顯示,20名參與調查者中,超半數選擇用溫情故事來回答孩子的提問。
  最常見回答
  變成天使或星星
  就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,重慶媽媽網上,網友各抒己見。
  網友“巧克力519”說:“去年春節,家中有老人去世,給女兒說了實話,女兒哭了好幾天,一直說媽媽我不想死,我也不想你死。我只能說,人是有靈魂的,媽媽死了會變成天使一直守護你。”
  有網友說:“我就說是去天上生活了。孩子反問,是像小鳥一樣嗎?在天上飛來飛去?那我也要死。我趕忙又說,死了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,現在不能去天上,要活到100歲的時候才可以喲。”
  記者發現,很少有家長會直接對5歲以下的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,認為孩子無法真正理解。變成天使、變成星星,都是比較常見的回答。
  爸媽說
  不讓孩子參加葬禮
  “我們不會跟侄女說外公去世了。”家住北碚區遼寧路公安小區12樓的程誠介紹,他的姨父3月份患癌症去世,家裡一直沒跟快要3歲的侄女說。
  “姨父的葬禮,肯定不會讓她參加。”一家人讓孩子的保姆把孩子帶到位於北碚區團山堡的城北花園居住,家裡的老人說,“孩子這麼小,見了這些不好。”
  家住江北區金地花園27樓的楊雪說,她的爺爺去世時,家人一直告訴她:“爺爺到下麵開火車去了,很久都不會回來。你要乖,乖了爺爺才會回來看你。”
  現在,楊雪已經在備孕階段,她說,自己以後也許會跟孩子說:他去環球旅行了,只要好好聽話,努力存錢,到了年齡後神仙也會把我們都帶走的。
  專家說
  孩子內向外向不同方式
 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教育專業李學容教授認為,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時候,應該努力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,並且根據孩子的不同性格,採用不同的方法,最終積極引導孩子認清死亡。
  “對於孩子來說,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。”李學容說:“一方面,平日里親近的人突然不見,會讓他感覺到缺失、孤單;另一方面,大人的傷心痛苦作為一種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也會傳遞給孩子。因此,家長在宣泄自己情緒的同時,也要註意多關愛脆弱的孩子,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,這樣就建立起了溝通的初步氛圍。”
  李教授說,孩子依據性格,可以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大類:
  外向型的孩子一般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,這個時候,家長就可以從故事,或者身邊的人事出發,引導孩子開始逐步認識死亡。
  內向型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,不太擅長表達情緒,這個時候,家長就要採取主動,適時地用與死亡有關的新聞與孩子交談,讓他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,然後積極地引導。
  重慶晚報記者 鄒渝 見習記者 丁薛文
  國外的死亡教育
  美國:很多中小學校開設死亡教育課程,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會跟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。
  英國: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“死亡和喪失”課程,為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。
  日本:近年來,日本出版界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日漸增多,其中有部分是針對孩子的,比如《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死》等。  (原標題:“爺爺去哪兒了?”“爺爺去下麵開火車了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b40mbghz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